色法十一:色法包括五根,即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。五根的作用主要在于能夠 在觸境中引起識的認(rèn)識作用。五境,即色境、聲境、香境、味境、觸境;五境的作用主要在 于為五根所緣。無表色,無法為肉眼所見,主要有依身、口而引發(fā)的善業(yè)與惡業(yè),乃遭感 苦、樂果的業(yè)因,具有防非止惡或防善止惡之功能。色法是依根境和無表色所體現(xiàn)的有漏 色,此色法十一唯通修所斷。從五根上修習(xí)易筋洗髓功五根包括:眼根:眼根為眼識之所依,能看取色境。從外相上說,眼根指眼球。《大毗婆沙論》把眼根 分為扶塵根和勝義根二種:謂可見而由筋肉所組成者,扶塵根;不可見而有能見之作用者為眼,稱為勝 義根。扶塵根以地水火分四塵為體,稱為可見有對。勝義根以清凈的四大種所造的色法為 體,稱為不可見有對。《大毗婆沙論》中世友主張根見的說法:謂眼根觀照色境之力用,稱為見,眼識則僅能了別眼根所觀照之境。有部認(rèn)為識無法隔障單獨(dú)見色,而眼根能夠觀照色境,所以成立眼根見色眼識不見色 的說法?!兑捉钕此杞?jīng)》總義篇中說到:抵暮見明星,燃燈照暗室。眼根在暗室中是無法見色的,只有在燈光的顯示下,才可以看見種種有質(zhì)礙的色法。 眼根的體唯是有漏法,眼根通欲、色二界,在無色界的時(shí)候不起作用,眼根屬于修所斷口。
耳根:耳根為耳識之所依,由耳根而取聲境。從外相上說,耳根并不是指身體上可以被看得 到的耳朵,而是指聽覺神經(jīng)。耳根的極微在耳穴內(nèi)旋環(huán)而住,恰如卷成筒狀的樺皮,能夠 聽聞遠(yuǎn)處的聲響。耳根和眼根都要有點(diǎn)距離才會生起使用,如果距離太近就無法發(fā)生作 用。《大毗婆沙論》云:耳根于四處增上。為識等依者,耳識及相應(yīng)法依此而生。作不共事者,唯耳 根聞聲,非余根。耳根的功能作用主要有莊嚴(yán)自身、導(dǎo)養(yǎng)自身、為識等依、作不共事這四個(gè)方面?!兑捉?洗髓經(jīng)》“行住坐臥篇”第五中說到:耳目隨心靜,止水與明鏡。想要獲得耳根清凈明銳,需要借助心的觀照,耳根的覺知由心王來決定,依耳識來分 別;在凈心的狀態(tài)下能夠如明鏡般的聽取外聲耳根的體唯有漏,在欲色二界有耳根的作 用,到了無色界不起作用,耳根唯修所斷。
鼻根:《集論》云:為四大種所造,鼻識所依清凈色從外相上說,鼻根指鼻識所依的無見有對的感覺器官,即嗅覺器官。鼻根是生起鼻識 的所依根,具有能嗅義,體用兼之。色界二禪以上五識皆無,所以鼻根在二禪以上不起作 用,只是作為莊嚴(yán)身色身來用。《廣五蘊(yùn)論》云:謂以香為境,凈色為性。謂于鼻中一分凈色、此性有故;鼻識得生。無即 不生?!兑捉钕此杞?jīng)》“洗髓還原篇”第六說到:閉眼常觀鼻,合口任鼻息。在修習(xí)禪定的過程中,主要依靠內(nèi)觀或調(diào)節(jié)呼吸的方法來斷除外在的所緣和煩惱境, 從而在使用氣息中生起四大皆空的種種因緣條件。鼻根的體唯有漏,鼻根通欲色二界,二 禪以上不起作用,唯是修所斷。
舌根:《廣五蘊(yùn)論》云:為以味為境,凈色為性。謂于舌上,周遍凈色。有說:此于舌上,有少不遍;如一毛端。此性有故;舌識得生。無即不生。從外相上說,舌根指味覺神經(jīng),并不是指舌頭?!洞笈派痴摗吩疲鹤鞑还彩抡撸ㄉ嗄車L。《集論》云:舌根是四大種所造,舌識所依清凈色?!斗ㄌN(yùn)足論》云:謂四大種所造凈色,或地獄乃至中有,非修所成,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(shè)言說口《易筋洗髓經(jīng)》“洗髓還原篇”第六說到:右膝包左膝,調(diào)息舌抵腭。在修習(xí)禪定中,舌頭要抵住上腭,依靠吞精順氣的方法來調(diào)節(jié)內(nèi)在的四大不調(diào),從而 在禪定中斷除飲食而達(dá)到自我調(diào)節(jié)的最佳狀態(tài)。舍根是修所斷,舌根通欲色二界,體唯 有漏。
身根:即指身識所依,取觸境無見有對之凈色?!都摗吩疲荷砀鶠樗拇蠓N所造,身識所依清凈色。從外相上說,身根指身體之內(nèi)的凈色根,而并不是肉體所顯的扶塵根。身根是其它眼 根等大種積集所造色,為眼等五根所依止。通常所謂之身,皆總指肉團(tuán)而言,與身根不同。 《大毗婆沙論》認(rèn)為:筋肉等稱為扶塵根,對于有能觸作用之身根,則稱之為勝義根。又身根唯欲 色二界存有,無色界則無?!洞笈派痴摗肪砭攀兄赋觯旱鬲z身根不同于人等身根,謂地獄中解諸肢節(jié),乃至糜爛,亦有身根?!兑捉钕此杞?jīng)》“凡圣同歸篇”第三中說到:一朝神氣散,油盡而燈滅。身尸埋擴(kuò)野,驚魂一夢攝。身體和神識是相互依賴存活的一個(gè)主體和客體的關(guān)系,如果神識滅亡,則身體也將無 法存活,猶如夢幻般不可實(shí)得。身根是修所斷,身根通欲色二界,體唯有漏。
從五境上看易筋洗髓境五境:五根所取、五識所緣的五種對境,指為五根所取之五種客觀對境,亦為五識所緣 之五種境界,即:色境、聲境、香境、味境、觸境等五境°若加上意根對象之法境,則為六境。 五境使人起煩惱,污染心性如同塵埃,故稱五塵;又因貪心而起執(zhí)著之故,誤為凈妙之境, 故亦稱五妙欲境。其中,眼、耳二根之體必須與境相離,始能發(fā)生作用,故又稱此二根為不 至境、離中知;鼻、舌、身三根之體必須與境密接,始能產(chǎn)生作用,故又稱至境、合中知。一、 色境:即眼根所見、眼識所分別的對境,包含顯色(即顏色)和形色(即形狀)兩類。二、聲 境:即耳根所聞、耳識所分別的聲音。三、香境:即鼻根所嗅、鼻識所分別的對境。四、味 境:即舌根所取、舌識所分別的對境。五、觸境:即身根所觸、身識所分別的對境。其中,前 二境眼、耳二根之體必須與境相離,始能發(fā)生作用,故又稱為不至境、離中知。后三境鼻、 舌、身三根之體必須與境密接,方能產(chǎn)生作用,故又稱至境或合中知。此五境,以能垢染人 心,故又稱五塵。又因貪欲煩惱執(zhí)之為凈妙之境,故又名五妙欲境,體唯有漏。
色境:眼根所取青黃等質(zhì)礙之境,稱為色境。從外相上看,色境分為形色和顯色二 類:形色,即指長、短、方、圓、高、下、正、不正;顯色,指青、黃、赤、白、云、煙、塵、霧、影、光、 明、暗?!惰べ煹卣摗肪硪话驯砩ㄐ小⒆?、坐、臥、取、舍、屈、伸)和形色、顯色合為三類。 色境的色,不是色蘊(yùn)所攝的一切色法,而是眼識所對的顯色、形色、表色三種色。色境是眼 根所對之境,為眼識所緣的對象,又作色處?!兑捉钕此杞?jīng)》“無始鐘氣篇”第一中說到:宇宙有至理,難以耳目契°凡可參悟者,即屬于元?dú)庥钪嬷羞€存在著眼睛和耳朵等無法識別到的現(xiàn)象,那就是元?dú)?,元?dú)馐蔷毩?xí)《易筋洗 髓經(jīng)》功夫的根本要素、也是氣功的主要來源?!兑捉钕此杞?jīng)》“凡圣同歸篇”第三中說到:天地有日月,人身兩目具。日月有晦明,星與燈相繼??v或星燈滅,見性終 不沒??v成瞽目人,伸手摸著鼻。通身俱是眼,觸著知物倚。修行禪武者可以通過色境的自性來分辨認(rèn)識色境的存在,不需要假借五根,通過意識 的了別作用,就可以認(rèn)識一切宇宙萬物的現(xiàn)象。色境的體唯是有漏,通欲色二界,無色界 因?yàn)闆]有色法,所以色境不存在,色境唯是修所斷。聲境:是耳根所對的境,耳識所緣的對象。從外相上說,一切語言音聲,風(fēng)雷鐘鼓, 可意不可意之聲,這些總名為聲。《百法纂釋》云:聲塵者,四大種所造之聲,為耳根所對之境。聲境是耳識所取,《大乘廣五蘊(yùn)論》云:云何聲,謂耳之境,執(zhí)受大種因聲,非執(zhí)受大種因聲,俱大種因聲:《易筋洗髓經(jīng)》“行住坐臥篇”第五中說到:耳目隨心靜,止水與明鏡。事物任紛紛,現(xiàn)在皆究竟。修習(xí)禪武者對境時(shí)要心觀緣起性空的道理,體悟諸法無常的一切幻像,面對不同的外 境而做到隨遇而安的狀態(tài)。聲境的體唯有漏,聲通欲色二界,唯是修所斷。
香境:是鼻根所對之境,為鼻識所緣的對象。從外相上說,香有六種,謂好香、惡 香、平等香、俱生香、和合香、變易香,好香謂順根益情,為鼻之所樂取者,如旃檀之香。惡 香謂損根違情、非鼻之所樂取者,如糞穢之味。平等香者,鼻識緣取時(shí)無所益損,如磚石之 無香。俱生香者,此香與生俱有,如旃檀之香。和合香者,如配合香料之香。變易香者,如水果生長過程中香味之變易?!栋俜ㄗ脶尅吩疲合銐m者,亦四大之所造。《大乘廣五蘊(yùn)論》云:好香者,謂與鼻合時(shí),于蘊(yùn)相續(xù),有所順益。惡香者,謂與鼻合 時(shí),于蘊(yùn)相續(xù),有所違損。平等香,謂與鼻合時(shí),無所損益?!兑捉钕此杞?jīng)》“行住坐臥篇” 第五中說到:閉口深藏舌,出入息與鼻。息息歸元海,氣足神自裕。洗骨并洽髓,出神先 入定。修習(xí)禪武者在使用鼻根對香境的時(shí)候,應(yīng)時(shí)時(shí)把鼻息歸入丹田,吞精調(diào)息,使內(nèi)四大 和外四大圓融和諧,從而進(jìn)入甚深禪定而怡然自得。香境的體唯有漏,香境只有欲界中 有,唯是修所斷。
味境:是舌根所對之境,為舌識所緣的對象。從外相上說,味有苦、酸、辛、甘、咸、 淡六味。從類別上說,味境有俱生、和合、變異三類。從意樂上說,有可意、不可意、俱相違 三類?!栋俜ㄗ脶尅啡眨何秹m者,亦四大之所造,乃舌根之所對,可嘗義。謂咸淡、甘辛、可意不可意、 和合、俱生、變易等味,為舌識之所取故?!兑捉钕此杞?jīng)》“凡圣同歸篇”第三中說到:圣人獨(dú)認(rèn)真,布衣而蔬食,不貪以持己,豈為身口累°參透天與地,與我本一體。修習(xí)禪武者在飲食時(shí)要避免貪心,不然會被因飲食引起的粗重身體所負(fù)累。只有參 透天地一體、四大和諧的身心狀態(tài),才能飛行自在。味境的體唯有漏,味境只有欲界有,唯 是修所斷。觸境:是身根所對之境,為身識所緣的對象。從外相上說,地、水、火、風(fēng)四者是能 造之觸,其所造的假觸,細(xì)說有二十六種,即地、水、火、風(fēng)四者是能造觸,其所造的假觸,有 輕、重、滑、澀,緩、急、冷、暖,硬、軟、饑、渴、飽,力、劣,悶、癢、粘,老、病、死、瘦二十二種。 《大乘廣五蘊(yùn)論》云:云何觸一分,謂身之境,除大種,謂滑性、澀性、重性、輕性、冷饑渴等?!栋俜ㄗ脶尅吩唬河|塵者,亦四大所造,乃色塵之觸,身根所對,謂輕重滑澀、冷暖饑渴等觸,為身識之所緣故?!兑捉钕此杞?jīng)》“凡圣同歸篇”第三中說到:縱成瞽目人,伸手摸著鼻。通身俱是眼,觸著知物倚。此是心之靈,包羅天與地,能見不以目,能聽不以耳。觸的作用是即使脫離眼睛的觀察,用身體就能接觸物體而了知。觸是在心的了別作 用下形成的,依觸而生起的根境識三和合的認(rèn)識是因緣和合法。觸的體唯有漏,觸通欲色 二界,唯是修所斷。
瀏覽129次